vivo S15 Pro 首發體驗:從攝影走向電影,從美顏走向全能

.. vivo S 系列從誕生至今不過四年,這個還很年輕的產品線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藍廠賣的最好的銷量冠軍。我對於 S 系列的理解是輕薄、影像,不過隨着 X 系列的整體升杯,S 系列也亦步亦趨,有了全方位的大幅升級。


在顏值更佳的同時,也有了更強大的配置表現。

上代的 S12 Pro 搭載了聯發科去年的旗艦芯片天璣 1200,也開始注重性能。這一代的 S15 Pro 更是在性能、屏幕、續航、影像每一點都有了全方位的升級。


外觀設計:夏日海波,星點閃閃


輕薄的手感,美如畫的顏值,一直都是 vivo S 系列的優勢所在,這次的 S15 Pro 也不例外。


我們手上的是「盛夏」和「耀黑」配色,前者在陽光下星點閃動,就像夏日的海面一樣波光粼粼,後者則是星光閃閃的黑,內斂卻又閃耀。

前後雙曲面的機身,僅有 8.55mm 的厚度和 188g 的重量,在這個厚重當道的時代,S15 Pro 卻有着一如既往的絕佳手感。


螢石 AG 玻璃工藝,磨砂的表面顆粒細膩入微,在反射出點點星光的同時使得背板幾乎完全不會留下指紋。

影像模組依舊採用了 vivo 家族式的雲階設計,兩大一小的攝像頭縱向排列,平衡與秩序之美很是和諧。

從上到依次為主攝、超廣角、黑白鏡頭,主攝和超廣角還有一圈金屬環包邊,更加精緻高級。


階梯式的影像模組也用了不同的玻璃工藝以作區分,超廣角和主攝的部分是光面,黑白鏡頭則是不同於背板的另一種更細膩的磨砂。

底部的 vivo logo 採用了光啞同體的工藝,使得同樣的顏色,vivo 四個字母也能更為突出顯眼。

細節之處是最能體現一款產品的態度的,S15 Pro 的按鍵緊實無鬆動,有不錯的回彈反饋,手感很好。中框倒是採用了塑料材質,頂部則是單獨的「Professional Photography」字樣,表明了 vivo 在影像能力上的不斷精進。

影像能力:前後俱佳,拍照就像拍電影


S 系列其實一直以來在影像能力上就表現不俗,這次更是強上加強。


手機攝影,不光要有好的硬件模組,還要有好的算法優化,光學攝影和計算攝影並重。vivo 近幾年在影像能力上的發力有目共睹,在別人還在往怎麼拍好發展時,vivo 已經在思考怎麼拍的更好了。

如何才能將照片拍齣電影感,vivo S15 Pro 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影調、色彩、虛化,這些統統由手機自動調整,通過智能算法優化,普通人也能一鍵拍出有電影感的人像大片。

人像模式的虛化算法已經連髮絲都能識別出來了,將主體與背景精準分離。不過髮絲的縫隙之間確實還沒法識別虛化,但是已經算是十分接近物理上的自然虛化效果了。

智能 AI 算法還可以根據場景的不同,自動優化為不同的色調,讓場景與照片的風格更為匹配。比如下方這兩張圖,同一位模特,場景不同,顏色取向也有差別,不會拍什麼都一個味。

我們還進行了逆光和側逆光下的人像模式測試,vivo S15 Pro 的抗眩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HDR 算法在壓住天空過曝高光的同時,將面部進行充分的提亮。我們沒有反光板,卻勝似帶了反光板。

而且 vivo S15 Pro 的人像模式在全身拍攝時也有不錯的畫面表現,虛化的算法同樣精準。

為了讓照片更具有電影感,還可以在原生相機 App 中選用寬幅模式,自動拍攝電影比例的照片。

還有很多內置的風格可以選擇,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這個模擬膠片的效果,最細心的是它還能夠隨機生成漏光的彩虹紋,儘可能模擬真實的膠片會發生的效果。

前攝的 3200W 像素攝像頭同樣能拍出極具電影感的自拍照片,支持自動對焦,隨便擺 pose 都能清晰成像。

在自拍時模特小姐姐還很喜歡開啟這個漫畫風格,背景、服裝、人臉都能自動轉換為漫畫,畫風確實很可愛。

vivo S15 Pro 的相冊還能自動製作回憶小視頻,AI 剪輯,自動生成一個微電影,將這些具有電影感的照片,真的剪成小小的「電影」。

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一套好的影像模組是基礎。


S15 Pro 本次的主攝是 X80 定製的 5000W 像素 IMX 766V,1/1.56 英寸大底,光圈 f/1.8,支持蜂鳥超級防抖,全像素全向對焦,硬件級的 HDR 算法。

日光下,明亮場景進光量充足時的成像能力自不必多說,是旗艦級別的成像水準,攝影高手能拍大片,拍照小白也能有不錯的成片率。

智能 HDR 算法也十分成熟了,對於大光比的場景也有不錯的畫面表現,暗部保留下更多的細節,而亮部的雲層細節也都清晰可見。

即便是大逆光這種極限的場景,vivo S15 Pro 也沒有拍出廢片,甚至都沒出現鬼影。

室內複雜光源下的場景對於燈光和眩光的控制也很優秀,不會因為雜光就拍到廢片。

再加之 5000W 像素的高像素帶來的超強解析力,讓 2X 這樣的數碼變焦也能有着不錯的畫質。

事實上,我也確實更喜歡使用 2X 焦段拍攝,雖然是數碼變焦,但是也確實更好構圖,也更容易出片。

即便是更高的放大倍率,畫質依舊十分可用,對於日常拍攝來說也更為實用,不好構圖,就拉一下數碼變焦。

並且 vivo S15 Pro 主攝的色調也會讓人覺得很清新,色彩不會過於濃郁,對於年輕人來說觀感更為討喜。

超廣角鏡頭的素質同樣可圈可點,雲層的細節都充分的還原,116 度的寬廣視角也能收進更多的畫面。

超廣角的微距模式拍一些花花草草也很實用,這種指甲大小的小花拍出來是真的清晰。

暗光環境下,由於蜂鳥防抖的加持,手持夜景也不會糊片,也能讓畫面有着不錯的純凈度。

對於夜景來說,vivo S15 Pro 在做到提亮的同時也能有不錯的高光壓制,讓人可以看清燈牌上的字體。

性能表現:雙芯加持,更穩更流暢


這次 S15 Pro 的處理器搭載了提前預定今年一代神 U 稱號的天璣 8100,再加上藍廠一直都有內存閃存素質拉滿的傳統,UFS 3.1 和 LPDDR 5 也都標配。性能上 S15 Pro 真正站了起來。


話不多說,我們照例開始性能測試,首先是安兔兔跑分,測試條件室溫 24 ℃、開啟 BOOST 模式。


具體情況如下:


安兔兔跑分 811359 分,無壓力達到 80W+,其中 CPU 部分的分數為 192801,GPU 部分的分數為 306230。

Geekbench 5 的單核得分為 894 多核得分為 3522,OpenCL 的分數為 3885,Vulkan 的分數為 4202,與我們之前所體驗過的天璣 8100 處理器的手機相近。


跑分結果已經能夠從側面證明它的性能,不過實際的遊戲表現還是要真的打開遊戲來一局才知道,我們直接上原神進行測試:

開啟 BOOST 模式,連接 wifi 進行遊戲,畫面選項儘可能開到最高。

遊戲全程半小時下來平均幀率為 51.8 幀,在遊戲進行到 10min 幀率開始平滑下降至 50 幀左右,在遊戲進行到 21 min 時平滑下降至 45 幀左右,然後穩穩地釘在 45 幀左右。曲線中的偶爾的幾次卡幀現象在我實際遊戲中完全沒有感知,這個表現對於原神這種高強度榨乾性能的遊戲來說已經算是十分流暢了,沒想到 S 系列也能有這麼強的遊戲表現。


功耗和發熱也表現不錯,遊戲結束后電量消耗 16%,遊戲結束後背板溫度 38.5 度,屏幕溫度 42.3 度。

這個溫度其實只是溫熱,不用擔心因為長時間的遊戲手機發熱對瘦造成低溫燙傷,而且 vivo S15 Pro 搭載了電競級的放生散熱系統,擁有 3002mm² 的超大 VC 均熱板,再加之等效面積 309047 mm² 的石墨烯散熱片,總的散熱面積達到了 44389mm²。


vivo S15 Pro 本次還搭載了獨顯芯片 Pro,能夠對遊戲進行幀率提升。

不過 Perfdog 只能監測輸出的幀數,所以獨顯芯片所做的插幀提升我們無法通過軟件檢測出來,但是的確會使遊戲畫面的肉眼觀感更加流暢絲滑。


vivo S15 Pro 還提供了能在體驗到高幀率遊戲同時還更省電的選項,以和平精英為例,獨顯的 120 幀遠比原生 120 幀功耗更低,更加省電,發熱更少。

而且採用了當前結構最為先進的 X 軸線性馬達,低至 5ms 的超快響應速度,震動更舒適更跟手,無論是系統中還是遊戲中,都有不錯的震感反饋體驗。在和平精英中開啟 4D 振感之後,這體驗完全像是「兩個不同的遊戲」。


這次 S15 Pro 屏幕最明顯的提升就是終於來到了 120Hz 的高刷新率,三星 E5 發光材料,支持 P3 廣色域,支持 HDR 10+ 顯示,全屏激發亮度達 800nit,峰值亮度 1500nit。

兩側的微曲面在帶來更好手感的同時,還讓左右邊框看起來更窄,而且由於曲率不大,也避免了傳統大麴率會發綠的影響。

頂部的揚聲器開孔做了隱藏式的設計,十分貼近中框,不仔細看的話確實很難發現,對於上邊框的進一步縮窄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續航方面,S15 Pro 終於將快充功率提升到了 80W,僅需 35min 就能充滿,充電只有上一代 S12 Pro 的 57%,但是電池容量卻沒縮水,達到了 4500mAh,只要帶上充電器,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解決續航焦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vivo 的 80W 充電器做的真的很輕,放到包包里隨身攜帶也不會過於累贅。


小結:


總的來說,vivo S 系列如今已經不止停留在「照亮你的美」,而是成長為集性能、續航、外觀、影像於一身的全能產品。S12 系列只是一個開始,到了 S15 Pro 這一代之後,在保持自身對於人像拍攝的穩定發揮的基礎上,再對其他配置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


還有一貫美如畫的顏值和優秀的輕薄手感,全面升級后的 vivo S15 Pro 很難令人不愛。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攝影設備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