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鄭懷舟
春節期間,DeepSeek熱潮席捲全球。A股DeepSeek概念大幅走強,每日互動、青雲科技、安恆信息、天娛數科等多股,在春節后兩個交易日連續漲停。
DeepSeek出現之前,「算力論」是大模型圈內的主流邏輯,DeepSeek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它,證明模型能力與訓練成本不一定成正相關關係。這是引起AI行業關注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DeepSeek-V3訓練成本只有Llama 3的1%,DeepSeek-R1推理成本只有OpenAI o1的3%。
由於算力邏輯受到衝擊,DeepSeek成為華爾街「黑天鵝」,算力龍頭英偉達及美股科技股在恐慌中暴跌。
1月27日,DeepSeek在中國區及美國區蘋果App Store免費榜同時登頂。當晚開盤的美國科技股便集體大跌,費城半導體指數(SOX)下跌9.2%,創下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其中英偉達股價下跌近17%,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規模創美股史上最大。
01 開源追上閉源
DeepSeek展現出來的核心競爭力,除了低成本及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開源模型能力追趕上了最新的閉源模型。
據DeepSeek介紹,DeepSeek-R1在Codeforces、GPQA Diamond、MATH-500、MMLU、SWE-bench Verified等測試中,得分與o1正式版接近,部分測試中得分還超過o1正式版。而o1代表了目前最高水平的閉源模型。
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此前表示,DeepSeek-R1面世,並不是中國AI技術打敗了美國,而是「開源的力量戰勝了閉源模式」。
技術層面來看,R1模型放棄了RLHF的HF(人類反饋)部分,只留下RL(強化學習)部分,這個過程中模型湧現了反思能力。
英偉達高級研究科學家Jim Fan指出,DeepSeek-R1可能是第一個展示了RL(強化學習)飛輪可發揮作用且能帶來持續增長的OSS(開源軟件)項目。
行業普遍共識認為,在開源與閉源的競爭中,閉源模型的水平需要始終高於開源,是最基本的競爭門檻,不然用戶沒有理由付費使用一個更差的服務。
因此當開源大模型能力追趕上甚至超過閉源大模型能力時,開源對閉源將造成衝擊。這也是DeepSeek引發美股科技股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
DeepSeek開源且免費的壓力之下,OpenAI也做出了相應調整。
2月1日,OpenAI發佈o3-mini,這是OpenAI首個開放給免費用戶的推理模型。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還回應表示:「我個人認為,我們在這裡站在了歷史的錯誤一邊,需要找出一個不同的開源策略。」
更早前,英偉達、亞馬遜和微軟三家巨頭在1月31日同一天宣布接入DeepSeek-R1。
海內外AI界對DeepSeek的共同認可,以及其廣泛傳播度,在A股持續掀起DeepSeek概念股漲停潮。
從產業層面來看,多家券商表示,DeepSeek有望帶動國內AI全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其開源與低成本的特性亦有望賦能AI應用廠商,加速推動硬件終端AI落地。
從國產替代的層面來看,DeepSeek的創新從受美國芯片限制的背景下誕生,從而驗證了國內AI產業從芯片上游到模型、應用下游的閉環是可實現的,大幅提振了AI國內產業鏈的信心。
02 資本開支不降反升
雖然DeepSeek的出現,讓美股市場開始擔憂算力需求見頂及AI資本開支將放緩的問題,但從美國各大廠最新指引來看,並沒有減少資本開支的跡象。
在2月4日財報電話會上,谷歌預計今年資本開支將達到750億美元 ,比市場預期高出32%;Meta則指引今年全年資本支出在600億至650億美元,同樣遠高於分析師513億美元的預測。
微軟在年初時表示今年資本開支將達到800億美元,2024財年該數值為557億美元。不過由於與OpenAI在AI發展理念上出現的分歧,微軟正減少對OpenAI的追加投資。
最新消息是,去年11月OpenAI與甲骨文達成合作的「Stargate」項目,目標是推動AI基礎設施發展,微軟投資力度卻低於預期。根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種調整可能源於微軟在AI基礎設施上的投資意願下降,同時也為減輕部分AI支出壓力。
而且今年1月20日,微軟調整與OpenAI的合作協議,允許其使用競爭對手的雲服務,削弱了原本的排他性。
有分析預計,2025年微軟、Meta、亞馬遜和谷歌的資本支出占其收入比例或高達22%,較2024年的17.2%進一步提高。
長期來看,DeepSeek的路線實際上助推了GPU需求的進一步增長。
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在社交平台引用「傑文斯悖論」指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反而可能增加其總消耗量。
即DeepSeek帶來的計算成本持續下降,將降低AI應用門檻,應用普及則會刺激上游算力需求增長。
投行分析師Cantor Fitzgerald也在一份投資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擔心GPU支出會達到峰值的觀點並非事實。DeepSeek實際上對計算和英偉達非常有利。」
針對英偉達,多個分析師團隊仍舊看多,花期Atif Malik團隊維持了對英偉達的「買入」評級。
因此整體而言,DeepSeek衝擊波的最終受害者,可能不是英偉達,而是OpenAI等大模型同行們。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